我们中国人日常所使用的汉字约为几千字.据统计,1000个常用字能覆盖约92%的书面资料,2000字可覆盖98%以上.脱盲的标准数是3500个汉字,约为小学三、四年级学生所掌握的汉字数。
常见汉字就是国标一、二汉字,共6763,常用汉字与次常用汉字也就3000多字,一般人能认识4000个汉字,再加上汉字读半边,6000个不成问题。
一般高中学历的成年人(基础非常扎实)大约掌握五千到六千汉字!
汉字(拼音:hàn zì,注音符号:ㄏㄢˋ ㄗˋ),又称中文、中国字,别称方块字,是汉语的记录符号,属于表意文字的词素音节文字。世界上最古老的文字之一,已有六千多年的历史。
在形体上逐渐由图形变为笔画,象形变为象征,复杂变为简单;在造字原则上从表形、表意到形声。除极个别汉字外(如瓩、兛、兣、呎、嗧等),都是一个汉字一个音节。
汉字特点:
汉字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文字之一,对周边的影响也是非常巨大的,是其它文字的母字。它是记录事件的书写符号。在形体上逐渐由图形变为由笔画构成的方块形符号,所以汉字一般也叫“方块字”。
它由象形文字(表形文字)演变成兼表音义的意音文字,但总的体系仍属表意文字。所以,汉字具有集形象、声音和辞义三者于一体的特性。
这一特性在世界文字中是独一无二的,因此它具有独特的魅力。汉字是汉民族几千年文化的瑰宝,也是我们终生的良师益友,每个人的精神家园。汉字往往可以引起我们美妙而大胆的联想,给人美的享受。
汉字更是民族灵魂的纽带,在异国他乡谋生,汉字便是一种寄托,哪怕是一块牌匾、一纸小条,上面的方块字会像磁铁般地吸引着你,让你感受到来自祖国的亲切。
因为那中国人的情思已经浓缩为那最简单的横竖撇捺。每一笔,都是饱蘸着华夏碧血写就的。在海外,无论你功成名就还是漂泊沦丧,只要有方块字的伴随,你就会有几多慰藉几多寄托,因为无论是象形还是指事,无论是会意还是形声,每一个字都有深远的来历,每一个中国人就是那一撇一捺,已经成为方块字的魂魄。
一个普通高中毕业的中国人,识字量大约是4000-5000个。中国的官学教育在清末学制改革之前,基本上沿袭传统的中央官学和地方官学两大类。中央的国子监相当于大学性质,地方的府州县学具有中等教育性质,而城乡的社学、义学之类则是小学教育性质。
高中:
高中,是高级中学的简称,全中国的中学分为初级中学与高级中学(普遍简称初中和高中),两者同属于中等教育的范围。高中是我国在初中九年义务教育结束后,更高等的教育机构,一般为三年制,即高一、高二、高三。我国的高中阶段教育包括:普通高级中学、普通中等专业学校、成人高中、职业高中、中级技工学校、职业中等专业学校、中等师范学校等。
按照九年义务教育的识字要求,普通人的识字量大约为6600.
而普通人的词汇量大约在3000左右。例如:你认识了“强”“大”“力”等字,你就会理解“强大”“大力”“强力”等词汇的意义所在。
1.我们中国人日常所使用的汉字约为几千字.据统计,1000个常用字能覆盖约92%的书面资料,2000字可覆盖98%以上.脱盲的标准数是3500个汉字,约为小学三、四年级学生所掌握的汉字数.
2.《康熙字典》收汉字47035个.
3.1915 年中华书局出版的《中华大字典》收字48000多个.1935年重印,1978年再次重印.
4.目前收单字最多的是《汉语大字典》,该书《前言》说“共计收列单字五万六千左右”,这是不太精确的统计,有人精确统计为54678个.其他收汉字较多的字典有:台湾的《中文大字典》收汉字49905个;日本的《大汉和字典》收汉字48902个,另有附录汉字1062个.
一般人汉字最常用的大概4000多个字,识字比较多的6000多字。《新华字典》所收单字有8500个左右,在单字训解之下连带加出的复音词和词组有3200多个,一共收字11700个左右。扩展汉字,又称中文、中国字,别称方块字,是汉语的记录符号,属于表意文字的词素音节文字。世界上最古老的文字之一,已有六千多年的历史。在形体上逐渐由图形变为笔画,象形变为象征,复杂变为简单;在造字原则上从表形、表意到形声。除极个别汉字外(如瓩、兛、兣、呎、嗧等),都是一个汉字一个音节。现代汉字是指楷化后的汉字正楷字形,包括繁体字和简化字。现代汉字即从甲骨文、金文、大篆(籀文)、小篆,至隶书、草书、楷书、行书等演变而来。汉字为汉民族先民发明创制并作改进,是维系汉族各方言区不可或缺的纽带。现存最早的汉字是约公元前1300年殷商的甲骨文和稍后的金文,西周时演变成籀文,再到秦朝的小篆和隶书,至汉魏隶书盛行,到了汉末隶书楷化为正楷。楷书盛行于魏晋南北朝,通行。汉字是迄今为止持续使用时间最长的文字,也是上古时期各大文字体系中唯一传承者,中国历代皆以汉字为主要的官方文字。在古代,汉字还充当东亚地区唯一的国际交流文字,20世纪前仍是日本、朝鲜半岛、越南、琉球等的官方书面规范文字,东亚诸国都在一定程度上自行创制汉字。需要注意的是,日本、朝鲜半岛、越南等国在历史上都深受汉文化的影响,甚至其他语言都存在借用汉语言文字的现象。
上一篇:拉肚子脱水是什么症状
下一篇:巡视整改工作存在的问题和原因
发表评论